很多人会问,说起港股,为什么总会绕到深圳?感觉好像有点不沾边,但又好像哪里都沾边。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在内地做金融、做投资,尤其是想参与港股市场的朋友们,经常会有的一个困惑。
说起来,港股和深圳,地理位置上是挨着的,一河之隔。这种“近”不仅仅是地图上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金融contact。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它的发展模式,特别是金融业的开放和创新,很多都是借鉴了香港的经验。反过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也需要一个内地强大经济腹地的支撑,而深圳恰恰扮演了这个重要的角色。
想想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很多深圳的企业家,如果想融资,特别是想去海外上市,香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选择。那时候,内地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很多规则和国际惯例还在探索中。香港作为成熟的离岸金融中心,有着完善的法律体系、透明的监管环境和国际化的融资渠道。所以,当深圳的企业家们拿着项目,想要走向世界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去香港。
这种“近”也体现在制度层面。深圳的金融开放,早期可以说是“引进”香港的经验和模式。从证券交易所的建立,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引进,香港都扮演了重要的“老师”和“伙伴”的角色。这种学习和借鉴,让深圳在金融领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这种关系,随着内地经济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成熟,正在从简单的“引进”走向“联动”。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沪港通、深港通的推出,内地和香港的资本市场contact得更加紧密了。这不再仅仅是深圳的企业去香港融资,而是整个内地市场与香港市场在制度设计、交易规则、投资者结构上,都产生了更深的互动。
比如,当初我们设计“深港通”的时候,考虑的很多细节,都离不开对香港市场运作模式的理解。包括交易结算的衔接,信息披露的要求,甚至是市场的参与者习惯,都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这种“联动”,让深圳和香港的金融市场,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近邻,更是制度上的“亲家”。
当然,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这种“联动”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协助一家深圳的科技公司准备去香港上市。在尽职调查的过程中,就遇到了一些因为两地会计准则、法律体系差异而产生的问题。虽然都是中国企业,但香港的会计师和律师,对内地的一些具体操作,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去理解和核实。
还有就是监管沟通。虽然我们都有统一的国家监管部门,但香港作为独立的关税区和金融中心,其监管机构的运作方式和效率,和内地还是有区别的。在处理一些跨境的审批流程时,需要更多耐心的协调和沟通。这些细节,可能都不是宏观经济分析能体现出来的,但却是实操中必须面对的。
那么,为什么是“深圳”特别被强调呢?我个人认为,深圳的特殊性在于它的“敢闯敢试”的精神,以及它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所积累的创新基因。深圳的很多企业,特别是在科技、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领域,它们的发展速度和国际化视野,都比内地的很多传统城市更为突出。
而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国际化的金融市场,它也更愿意接纳这些具有高成长性的新兴企业。所以,深圳的这些“硬科技”企业,在寻求海外融资时,香港往往是它们天然的首选。这种“供需”的匹配,也进一步巩固了深圳与港股的contact。
展望未来,深港金融的联动肯定会越来越紧密。深圳在金融科技、绿色金融等领域的探索,也会与香港的优势形成互补。比如说,深圳在数字人民币的应用上走在前列,而香港作为国际支付枢纽,也在积极探索数字货币的跨境应用。这种融合,会为双方带来新的机遇。
当然,挑战也依然存在。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地缘政治的因素,都会对两地金融市场的联动产生影响。如何保持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同时又能更好地服务内地实体经济的发展,这需要双方持续的智慧和努力。
总的来说,港股之所以和深圳紧密相关,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历史、制度、经济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深圳的改革开放,香港的国际视野,两者在资本市场上的互动,是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