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如何找到黄金”,脑子里可能立马就浮现出戴着牛仔帽、挥舞着淘金铲在河边叮叮当当的画面。这没错,但只是一小部分。真正要从地底下挖出那点儿金光闪闪的玩意儿,远比看起来要复杂,也更需要耐心和一点儿“运气”——当然,这“运气”也建立在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之上。
咱们得先明白,黄金可不是随便洒在地上的。它通常藏在叫做“矿脉”的东西里,这些矿脉形成的过程,得追溯到地质活动非常剧烈的时期。想象一下,地幔深处的高温高压,把一些元素熔化、移动,然后在地壳冷却、断裂的地方,这些金元素就跟着一些特殊的岩石(比如石英)一起沉淀下来。所以,你看到那些闪闪发光的金颗粒,很多时候就是嵌在白花花的石英石里。
但也不是所有石英都有金。这是个概率问题。有时候,形成矿脉的“伴生矿物”也很重要。比如,黄铁矿,俗称“傻瓜金”,它和真金经常一起出现,虽然本身没啥价值,但它的存在往往指示了这里可能存在金矿。还有一些其他的硫化物,比如方铅矿、闪锌矿,它们的出现也值得我们多留意。
当然,除了藏在岩石里,还有一种更直接的方式,就是“砂金”。这是因为,含有金的岩石经过风化、水流的长期冲刷,金子就从岩石里被“冲”出来,滚进了河床、沙滩里。这些金子颗粒大小不一,从细沙状的到小石子大小的都有,这就是淘金者们最容易接触到的形式。
咱们说“如何找到黄金”,不能光看地表。很多时候,真正的宝藏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第一步,通常是看地质图。这些图不是随便画的,是地质学家们辛辛苦苦跑出来的。上面会标明不同类型的岩石、断裂带、褶皱等地质构造。我们要在图上找那些“有潜力”的区域。比如,那些被认为是“成矿带”的区域,历史上就有过金矿产出的记录,或者地质特征显示适合金矿形成。
然后,就是实地考察了。带着地质锤、放大镜、GPS,甚至一些简单的化学试剂,去那些看起来有希望的地方“转转”。这时候,就需要一些经验了。比如,观察地表岩石的颜色、质地,有没有石英脉,石英脉的走向、倾角如何,有没有被后期岩石破坏的痕迹。有时候,你会发现一些被当地人挖过的痕迹,虽然很多是无效的,但也可能是一个线索。
我们还会用到一些地球物理勘探方法。比如说,大地测量,通过测量不同区域的重力、磁场异常来判断地下是否有密度、磁性与周围不同的矿体。还有一些地球化学勘探,就是采集土壤、水、植物样本,分析里面的微量元素含量,看有没有异常富集的金或者指示金的元素。这些方法虽然不直接挖出金子,但能帮我们大大缩小搜索范围,把“大海捞针”变成“在泳池里找钥匙”。
说到淘金,最原始的办法就是用淘金盘。找一条可能有砂金的溪流,把溪水和河沙一起舀到盘子里,然后晃动,让重的金子沉到底部。这活儿看着简单,但讲究技巧。水的流速、晃动的角度、淘洗的次数,都影响着你能留下多少金子。我见过不少新手,心急火燎地淘,结果金子都被水冲走了,真是让人心疼。
再进阶一点,就是用淘金槽(sluice box)。这玩意儿就是个长条形的槽子,里面有挡板和毛毡,水流会带着沙子流过,重的金子就被卡在挡板和毛毡上了。效率比淘金盘高多了。但选择淘金槽放置的位置也很关键,得选水流稳定、有一定落差的地方,这样才能把沙子有效冲洗过去。
当然,对于大规模的如何找到黄金,那涉及到的就是大型矿业公司了。他们会进行详细的钻探取样,然后把岩石样本送到实验室进行化验分析,精确测定金的含量。如果含量足够高,并且储量可观,就会进行开采。开采的方式也很多样,有露天开采,也有地下开采。选矿厂里的过程就更复杂了,比如浮选、氰化法等,都是为了把岩石中的金子分离出来。
年轻的时候,也曾对那些“淘金热”的传说心驰神往。有一次,在一条据说有砂金的小河边,我连续淘了好几天,结果就捡到几粒比芝麻还小的金沙。当时真是沮丧,感觉自己花了大力气,结果回报微乎其微。后来才明白,不是所有有传说的河都有金,也不是所有含金的矿脉都能淘到“看得见”的金粒。
还有一次,在一个看似不错的石英脉边,我挖了不少,发现里面确实夹着细小的金点。我以为找到了宝藏,就想着加大投入。结果,那些金子含量实在太低了,加上开采和提炼的成本,算下来完全不划算。这就是所谓的“低品位矿”,理论上可行,但经济上不可行。所以,找金子,不仅要找得到,还得找“划算”的。
总而言之,“如何找到黄金”这件事,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需要你对地质学有基本的了解,对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方法有所涉猎,甚至要对采矿和选矿工艺有所认识。更重要的是,它需要极大的耐心、细致的观察和对风险的准确判断。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那些关于“一夜暴富”的淘金故事时,不妨多想想背后的艰辛和付出。那些闪耀的金子,从来都不是白得的。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