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什么是成功的心态?”这个问题,其实答案并非“非黑即白”,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不是那种僵化的、你必须时刻保持激昂的鸡血状态,而是更贴近一种内在的韧性,一种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还能保持方向感和行动力的能力。有时候,我看一些年轻的朋友,一股劲地往前冲,劲头很足,但遇到一点小挫折,情绪就跌得厉害,这在我看来,就不是特别理想的“成功心态”。
我们先别急着谈“心态”,得先弄清楚,你说的“成功”到底是什么?是赚多少钱?做到什么职位?还是实现了某个自己内心深处的价值?我见过很多公司,在发展的早期,目标可能很明确,比如“成为行业领先者”。但随着公司规模变大,内部的“成功”标准也变得多样化。有人觉得完成了某个大项目就是成功,有人觉得团队成员的成长就是成功。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所以,如果你自己都没想清楚,那谈心态,就有点像无的放矢了。
我有个朋友,他做过很多年的风险投资。他说,他们评估一个创业者,除了看项目本身,很大程度上也在看创业者的“韧性”。尤其是在项目遇到瓶颈,资金链紧张的时候,很多看起来很优秀的创业者,在这个阶段就垮了。他形容那种心态,不是“永不放弃”,而是“在绝境中寻找新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快速迭代”。这种能力,比他一开始那个“完美的想法”重要得多。
所以,第一个关键点,你得有一个你自己认可的“成功”标准。这个标准,最好是能分解成一些可执行的、可衡量的步骤,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目标。
说实话,这年头,没有不确定性的事情,几乎不存在。尤其是在我们这个行业(这里可以稍微联想一下,比如互联网、科技,或者任何一个快速变化的领域),技术迭代、市场变化、政策调整,这些都是常态。我记得早期我们做一个产品,市场反馈其实还不错,但没多久,竞争对手就推出了一个功能更全、价格更低的产品,我们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当时团队里有种恐慌情绪,觉得我们是不是选错了方向,是不是努力都白费了。
那种感觉,真的挺难受的。但我当时跟团队说,现在不是追究谁的责任,也不是埋怨市场。我们要做的,是快速分析对手的产品,看看我们跟他们的差距在哪里,然后想办法快速补齐。更重要的是,要从这个过程中学到东西,下次我们再做产品,能预见到一些潜在的风险,并且提前做好应对。
这种“拥抱不确定性”的心态,不是说你要主动去创造麻烦,而是当你面对麻烦的时候,不要想着逃避,而是去理解它,分析它,然后找到解决的办法。很多时候,zuida的机会,就藏在那些最棘手的问题后面。
复盘非常重要,但很多人容易走进一个误区,就是沉溺在过去的失败里。我们当然要总结教训,分析为什么会失败,哪里做得不够好。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一个项目投入了大量资源,但最终效果不理想,亏损了不少。那个时候,我花了很多时间跟团队一起梳理整个项目的过程,从立项、需求分析、开发、推广,每一个环节都抠细节。我们找出了一些关键的问题,比如市场调研不够深入,团队的配合出现了断层等等。
通过复盘,我们确实吸取了很多教训,后来在做新项目的时候,我们在市场调研和跨部门协作上投入了更多精力,效果明显好了很多。但是,复盘的目的是为了未来,而不是让你一直纠结于过去。你分析完了,找到原因了,就得把这些经验用到下一次行动中去。我见过一些人,每次失败后,都会把原因分析得头头是道,但下次遇到类似情况,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这就不是真正的“学习”,而是“重复经历”。
成功的什么是成功的心态,一定是包含了一种“向前看”的动力。从过去获得经验,然后把这些经验转化为前进的能量。
“弹性”这个词,我经常用到。它不是说你要变得世故圆滑,而是说,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时候,你能保持内心的核心价值和方向,但同时又能灵活调整具体的方法和策略。这就像一个弹簧,你用力压它,它会变形,但一旦你松开手,它又能迅速恢复原状,或者根据你的需求,调整它的曲度。
有时候,在公司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一些诱惑,比如快速扩张、牺牲产品质量来追求短期利益等等。这个时候,能不能守住初心,就非常关键。我理解很多时候,压力很大,可能会做出一些妥协。但关键在于,你妥协的程度和频率。如果你为了短期利益,把核心的价值观给丢了,那就算短期内看起来“成功”了,长远来看,也很难走远。
我还记得几年前,我们做过一个跟数据分析相关的产品。当时市场上的工具很多,我们想做出点不一样的东西。就花了很长时间去打磨用户体验,让那些不太懂技术的人也能轻松上手。这个过程很慢,也很辛苦,很多同事都问我,为什么不直接做那些更主流、更快见效的功能?我说,我们要的是让更多人能用上好的数据分析工具,而不是仅仅迎合一小部分技术专家。这种“不失初心”,有时候确实会让你在短期内显得“不那么成功”,但长远来看,却能帮你建立起口碑和真正的护城河。
这个说起来有点老生常谈,但确实是关键。我们身处的时代,变化太快了。我从业这么多年,接触过很多技术和方法,几乎没有哪个是一成不变的。你必须保持一种“空杯”心态,愿意去学习新的东西,也愿意去抛弃旧的、不再适用的东西。
我每天都会花一些时间看行业报告、技术文章,也会跟不同领域的朋友交流。有时候,这些零碎的信息,在当时可能看不出什么特别的价值,但等到某个关键时刻,它们就可能成为你解决问题的灵感来源。更重要的是,这种持续学习的状态,能让你对变化保持一种敏锐的感知,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变化来临。
而且,学习不仅仅是学习新知识,也包括学习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在高压环境下保持清晰的头脑。这些软技能,对于“成功心态”的养成,同样重要。
最后一点,也是最实在的一点,就是行动。光有想法,光有好的心态,如果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谈。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犹豫不前,是因为害怕犯错。我们总想等到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所有的风险都规避了,再开始行动。但实际上,很多事情,你只有在做的过程中,才能发现真正的问题,才能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
我有一个原则,就是“快速试错”。与其花大量时间去设计一个所谓的“完美方案”,不如先用一个“足够好”的方案去市场验证一下。即使错了,也没关系,我们能从中快速学习,然后调整方向。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犯同样的错误,而且不敢再尝试。
所以,总结一下,什么是成功的心态?它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进化的能力。它包括清晰的自我认知,对“成功”的定义,拥抱不确定性的勇气,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坚持核心价值的韧性,以及持续学习和果断行动的意愿。这是一种持续的修炼,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