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为什么不用丹红?关于一个常见疑问的经验之谈

融资担保 (1) 5小时前

医院为什么不用丹红?关于一个常见疑问的经验之谈_https://wap.lxcailiao.com_融资担保_第1张

“医院为什么不用丹红?”这个问题,我隔三差五就能从病人嘴里听到,或者在一些网络讨论里看到。这玩意儿,市面上,尤其是在一些非正式渠道,似乎挺“火”的。但真到了医院,尤其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您会发现,它并不像大家想象中那样随处可见。这背后,当然不是因为什么“利益链条”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我们医疗体系里一些非常实际的考量。

药物选择的基石:循证医学与临床试验证明

首先得明白,医院用药,最核心的依据是“循证医学”。说白了,就是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得有足够、高质量的科学证据支撑。这些证据,来自于严格设计的临床试验,并且要经过同行评审,发布在正规的医学期刊上。这些试验,会对比药物和安慰剂,或者和现有的标准治疗,观察疗效、不良反应、生存率等等。只有经过了这一整套的“筛选”,并且证明了对某种疾病确实有益,不良反应又在可接受范围内,才可能被纳入医保目录,或者被临床指南推荐,最终进入医院的药房和临床使用。

丹红,作为一种中成药,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研发和生产过程。但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达到上述的“循证”标准,去说服绝大多数西医临床医生,以及监管机构。我接触过的不少丹红相关资料,更多的是描述其传统中医理论上的作用,比如“活血化瘀”。这些理论在很多情况下,确实有其道理,但要转化为现代医学的语言,需要的是量化的、可重复的、大规模的临床数据。比如,它具体能改善哪些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在特定疾病模型下,它能降低多少心肌梗死或脑卒中的发生率?这些硬数据,有时候,确实是相对欠缺的,或者说,公开的、可供大规模临床采信的数据,并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多。

我曾经参加过一些中西医结合的研讨会,讨论过不少中成药的临床应用问题。大家普遍认为,好的中成药,如果能通过现代科学的方法,比如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去证明其明确的疗效和安全性,那绝对是医学的宝贵财富。但问题就在于,有多少中成药,真正走完了这一艰难而漫长的道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更多是观察性研究,或者小规模的临床试验,这些对于在复杂的大型医院里,去说服一群高度依赖循证依据的医生,去大规模替换标准西药,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安全性与不良反应的考量

药物的安全性,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医院用药,不仅仅看疗效,更要看“毒副作用”。丹红,毕竟是药物,不管怎么说,都可能存在潜在的不良反应。一些中成药,由于其成分的复杂性,有时候很难精确地去追踪和评估所有潜在的副作用。举个例子,一种药物,如果副作用列表很长,或者有些副作用很严重,但发生率又不太高,在需要快速、精准治疗的急性期疾病面前,医生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那些副作用谱更清晰、更可控的药物。

另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个大问题。病人在医院里,往往同时服用多种药物,比如抗血小板药、降压药、降糖药等等。如果一种新加入的药物,有可能和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新的毒性反应,那医生在选择上就会非常谨慎。对于丹红,我接触到的信息里,关于它与其他常见心血管药物相互作用的系统性研究,并没有达到那种让临床医生觉得“非常放心”的程度。

我还记得前几年,有一个在基层医院工作的朋友跟我聊,他们有个病人,用了某种据说是“活血化瘀”的中成药后,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出血。虽然不能百分之百确定就是那个药的问题,但因为缺乏明确的研究数据,也无法完全排除,后来病人停用了那个药,情况也逐渐稳定。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在临床上是最让人头疼的。医生们需要的是“可控性”,而这种可控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清晰的科学证据。

监管审批与市场准入

在中国,药品要进入医院,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审批程序,其中就包括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这个审批过程,虽然一直在改革,但其核心是为了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像丹红这样的中成药,它的审批和监管,与化学药在一些维度上是不同的,但同样需要经过严格的临床验证和质量评估。如果它在这些环节上,没有达到一定的标准,或者说,审批通过的证据,不足以让广大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广泛采信,那自然就难以大面积地进入医院的采购目录。

而且,医保目录的调整,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医保能不能报销,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药物在医院的普及度。而医保能不能覆盖,又与药物的临床价值、经济性以及循证证据密切相关。如果一种药物,在经过医保部门的评估后,认为其临床价值有限,或者性价比不高,那么它进入医保目录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自然也就会影响到医院的选择。

我记得有个案例,是关于一个治疗骨关节炎的中成药。最初卖得挺好,但后来一些研究发现,它在某些方面的疗效并不比一些非处方止痛药强多少,而且价格还高不少。最后,它在医保目录里的地位就受到了影响,医院自然也就不那么倾向于使用了。这种市场和监管的“双重检验”,对于任何一种药物来说,都是绕不开的环节。

临床实践的复杂性与个体化差异

大家要知道,临床实践非常复杂。医生在给病人开药时,考虑的因素很多:病人的具体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病人的年龄、肝肾功能、有没有过敏史、正在服用哪些其他药物,甚至是病人的经济状况。有时候,即使一种药有某种理论上的优势,但如果它的使用条件比较苛刻,或者对某些特定人群不适用,医生也会慎重选择。

再者,即使是同一种疾病,不同病人的反应也可能千差万别。有些药物,对大多数人有效,但对极少数人无效,甚至有害。医院和医生,需要的是相对“普适性”和“可预测性”的治疗方案。丹红,虽然有其潜在的“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它具体在多大程度上、对哪些类型的血瘀证有效,以及它能否成为所有血瘀证病人的首选,这都需要更详尽、更具说服力的数据来支持。

我认识的不少老中医,他们在使用一些传统方剂或中成药时,会非常强调“辨证论治”。也就是说,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用同一种药,而是要根据病人的具体体质、症状表现来选择。这种思路,在现代医学的“标准化”治疗框架下,有时候会遇到一些沟通上的障碍。因为医生需要一个相对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诊疗流程。

同类替代药物的选择

医院之所以“不用”丹红,也往往是因为有其他更成熟、证据更充分的替代药物。比如,在心血管领域,如果病人需要“活血化瘀”或者改善微循环,西医有很多成熟的药物,像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用于抗血小板聚集)、注射用尿激酶、链激酶(用于溶栓)等等。这些药物,都有大量的临床试验数据支持其疗效和安全性,并且有明确的用法用量和不良反应处理指南。

即使是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面,很多医院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经验。比如,对于某些慢性病,可能会有根据辨证论治原则,组方配伍的经验方,或者是一些经过严格筛选、疗效确切的中成药。如果丹红在这些方面,无法提供更突出的优势,或者它的数据不如某些已经在临床上被广泛接受的同类药物,那么医生自然会优先选择后者。

我也遇到过一些病人,他们坚持认为某种特定的中成药效果很好,即使医生推荐了其他药物,他们还是会自己去买来用。从医生的角度看,这其实是一种“信任”的体现,也是一种对传统疗法的尊重。但作为医务人员,我们更需要对所有病人负责,确保所开出的药物,是经过科学验证、风险可控的。所以,当我们面对“为什么不用丹红”这样的问题时,更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有其他更符合现代医学要求的选择,或者说,我们还需要更多的科学数据来支撑更广泛的应用。

关于“信息差”的思考

最后,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所谓的“信息差”。丹红在一些民间,或者特定的宣传渠道里,可能被赋予了很多超出实际的功效。而医院和医生,他们的信息来源,更多的是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文献、国家药品标准、以及临床指南。如果一种药物,在学术界和临床界的认知,与在民间市场的认知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它在医院里的推广和使用,自然会受到限制。

我常常跟病人解释,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新的研究成果,新的药物,都需要经过时间的检验和大量的证据积累,才能被广泛接受。有时候,一种药物即使有潜力,但如果它的推广方式,或者说,它所传递给公众的信息,存在一些“不实”或“过度”的成分,反而会引起我们专业人士的警惕。这并不是说它一定不好,而是我们需要一个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

总的来说,医院不用丹红,不是因为“不让用”或者“不能用”,而是基于对科学证据、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监管审批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当我们说“循证”的时候,它背后是无数的试验、大量的投入,以及对病人生死负责的态度。希望这样的解释,能让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