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为什么干不过移动?”这个问题,估计在咱们行业里,但凡有点经验的人,私下里没少琢磨。不是说联通没本事,也不是说人家没努力,但就是感觉,在很多层面,总差那么一口气。今天就瞎聊聊,权当一个做了十几年通信这行的人,把这些年看到的、听到的,包括一些弯路,随便倒腾出来说说。
说到底,通信业,尤其是2G、3G、4G时代,拼的就是一张网的覆盖和用户基数。移动早年间的“国家队”背景,加上运营商的战略倾斜,让它在2G时代迅速积累了庞大的用户群。你想想,那时候手机还不是人手一个,谁家网络好,谁家信号强,谁就能先声夺人。移动凭借早期在全国范围内的“信号好”口碑,一下就把用户池子给拉开了。
而联通呢,你不能说它没努力,但种种原因,用户发展上总感觉是“追赶者”的角色。尤其是从CDMA时代,虽然技术上也有独到之处,但市场接受度、网络建设的进度,总有点慢半拍。等到了3G、4G,虽然努力追赶,但移动已经坐拥用户规模优势,用户迁移成本高,品牌忠诚度也相对更高。
这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区别,背后牵扯到的是网络建设的投入、终端厂商的合作、渠道的拓展,甚至市场营销的策略。用户规模大,就意味着更大的话语权,就能吸引更多的终端厂商推出定制机,就能在套餐设计上玩出花样,形成一个正向循环。联通想打破这个循环,谈何容易。
说到网络,就得提基站。移动当年为了抢占市场,那个基站建的是又快又猛,尤其是在城市核心区域,覆盖那叫一个扎实。用户只要用到手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移动,因为“哪里都有信号”。这种先发优势,带来的不仅是网络覆盖,更是一种心理上的锚定。用户习惯了用移动,除非有什么特别大的诱惑,或者移动自己出现明显的问题,否则轻易不会换。
联通这边,虽然也在努力建设,但相比于移动的全国性铺设,总感觉有些区域发展不均衡。比如,在一些偏远地区,移动的信号可能是“有”,而联通可能是“没有”或者“很弱”。这在用户体验上,直接造成了差异。而且,网络建设的投入是巨大的,一旦落后,想追上来,就得投入更多,而且还要承受“后发劣势”——移动已经有了成熟的网络运营经验和规模效应,联通即便投入了,也难以在短时间内达到同等的效率和成本效益。
我记得刚入行那会儿,有次跟一个移动的朋友聊天,他半开玩笑地说,他们那时候就是“宁可覆盖过度,不能覆盖不足”。这种魄力,是建立在对市场判断和对网络建设的信心之上的。而联通,可能在资源分配上,有过更多的考量,比如,要在2G、3G、4G之间做平衡,或者要在固网和移动网之间做协调,这种多线作战,确实会分散精力。
当然,不能只看网络和用户规模,产品和市场策略也很重要。联通这些年也在努力做差异化,比如,曾经主推的CDMA网络,在通话质量上确实有口碑。再后来,对4G的投入,尤其是在网络速率上,也做了很多文章。还有像“冰淇淋”套餐、跟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的各种定向流量包,这些都是联通在市场端的一些创新尝试。
但问题在于,很多时候,这些创新并没有形成广泛的市场共识,或者说,它带来的用户增长,始终无法撼动移动庞大的用户体量。比如,定向流量包,确实能吸引一部分对特定App有需求的用户,但对于普遍用户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整体套餐的性价比和网络质量的稳定性。移动这边,一旦看到联通有什么好的产品,很快就能模仿跟进,甚至做出更具吸引力的升级版本。
我曾经亲身经历过,为了推广某款联通的特色套餐,我们业务员需要花费大量的口舌去解释它的优点,去对比其他运营商的方案。而对于移动,很多时候,客户自己就会主动提及,或者他们对移动的套餐已经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这种市场教育的成本和难度,也是联通面临的现实挑战。
还有一个可能不那么容易直接看到的因素,就是内部的运营机制和效率。通信行业是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从网络建设、维护,到市场营销、客户服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高效协同。你想,移动用户基数大,它在网络优化、故障处理、客户投诉管理上的经验就更丰富,流程也更成熟。当用户量达到一定程度,很多问题就会暴露,而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恰恰是优化服务的绝佳机会。
联通在用户规模上稍逊一筹,可能在某些流程的打磨上,就少了那种“千锤百炼”的历练。有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联通在响应速度上,或者在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能力上,总感觉稍微慢一点。这可能也跟内部的激励机制、组织架构,甚至一些历史遗留的问题有关。
我记得有一次,我所在的一个区域,遇到了网络某个问题,影响了一部分用户。联通内部的协调流程,从一线反馈到后台技术支持,再到最终的解决方案落地,整个链条下来,确实比我们想象的要长一些。对比之下,移动在这类突发事件的处理上,似乎能更快地调动资源,给出更直接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当然不是绝对的,但这种整体的运营效率,在市场竞争中,是实实在在的优势。
所以,说到底,联通“干不过”移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历史惯性、用户基础和网络规模累积效应的结果。这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也不是简单的一个产品、一个技术就能颠覆的。移动先发优势带来的规模效应,让它在各个环节都占有主动。联通要想追赶,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精准的策略,以及更长远的耐心。
当然,时代也在变,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正在重塑通信业的格局。也许在新的赛道上,联通有机会找到突破口,或者说,竞争的维度会发生变化。但就目前来看,要想在传统用户层面实现对移动的反超,确实难上加难。这也不是我在唱衰联通,只是一个身在其中的人,对行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