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板”这个词,说实话,很多时候在业内大家虽然都在用,但真要细究起来,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太一样。有些新人上来就问,什么叫开板?我总觉得这词儿太笼统了,像是在问“这东西怎么用”,但具体是哪方面的“用”。今天就凭着这些年摸爬滚打的经验,聊聊我理解的“开板”,也说说咱们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情况。
在我看来,“开板”最核心的意思,是指在一个新的项目、新的周期、或者一个全新的领域里,正式地启动、或者说“铺开”工作。它不只是简单的开始,更包含了一种“信号”的意义——事情真的要做了,资源到位了,大家也准备上了。
很多人对“开板”的理解可能就停留在字面意思,觉得就是“开始做”了。但其实,它背后涉及到很多前期的准备工作、沟通协调,以及对这个“板”的本质有多深的理解。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有个新项目,大家都很积极,我跟老板汇报说“这个项目可以开板了”,结果老板那边以为我们已经准备好所有能用的资料,直接就问我“客户的资料呢?合同呢?”。当时我就觉得,嗯,这“开板”的表述,对不同层级、不同角度的人来说,理解的侧重点确实不一样。
所以,我认为“开板”不是一个孤立的动作,它是一个过程的标志。在我的经验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板”,一定是建立在充分的前期调研、需求梳理、甚至初步方案设计基础上的。如果只是因为一个想法很棒,就拍脑门说“我们开板吧”,那很可能最后发现方向错了,或者资源跟不上,最后折腾半天,结果就是“开了个假板”。
在我看来,一个严谨的“开板”流程,至少包含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 需求确认与目标明确 。没有明确的目标,开板等于原地打转。比如,我们要做一个新的营销活动,目标是提升品牌知名度,还是促进产品销量?这两个目标下的“开板”动作,肯定是大相径庭的。
其次是 资源评估与配置 。人、财、物、时间,这些是“开板”的基石。我记得有一次,我们接了一个客户的紧急项目,老板说“这个项目我们必须拿下,马上开板!”。结果,负责执行的团队里,合适的人选根本不够,技术支持也跟不上。最后,项目启动得很仓促,执行过程中各种问题暴露,搞得团队上下都疲惫不堪,效果也不理想。那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没有足够的资源做支撑,所谓的“开板”其实是“冒险”。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 初步方案与沟通达成一致 。在正式启动之前,我们通常会出一个初步的方案,给到相关的负责人或者团队成员,进行一轮讨论和确认。这个过程,就是为了确保大家对“开什么板”这件事,有一个基本的共识。这可能包括项目的核心流程、关键节点、以及大家各自的职责。如果连这个阶段都有很大分歧,那贸然“开板”,后续的问题会更多。
“开板”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在我这里,一个项目的“开板”只是一个起点。后续的执行过程,更需要持续的关注和调整。这涉及到我们如何去监控项目的进展,如何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修正。这就好比你在一个港口为一艘船“开板”启航,但这艘船是否能顺利抵达目的地,还要看它在航行中的表现。
我经常会组织一些小范围的复盘会议,哪怕是项目刚启动没多久。比如,开了板之后,我们发现第一个阶段的工作效率比预期的低,或者某个环节的衔接出了问题。这个时候,就要赶紧坐下来分析原因,看看是不是最初的“开板”方向就有点偏差,或者执行过程中有哪些环节的设置不够合理。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新产品发布会“开板”,执行方在供应商选择上似乎走了一些弯路,导致物料制作周期被严重压缩。虽然我们已经“开板”了,但那个时候还是赶紧叫停了部分前期采购,重新梳理了供应商,这才避免了后续更大的麻烦。
在我看来,一个成功的“开板”绝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它更像是在一个赛跑项目里,发令枪响了,大家冲了出去。但真正的比赛,是在奔跑过程中不断调整节奏、克服障碍、最终才能看到成绩。所以,对“开板”后的持续复盘和调整,我认为比“开板”本身更考验一个团队的功力。
当然,不是每次“开板”都能顺风顺水。我经历过几次不太愉快的“开板”。有一次,我们为一个新业务的拓展“开板”,我当时拍板得很坚决,因为市场上似乎有这个机会,竞争对手也蠢蠢欲动。但我们团队内部对于这个新业务的理解,其实是有差异的。我更多是从战略层面的布局去考虑,而执行团队则更关注眼前的执行难度和资源限制。结果,当我们把“开板”指令下达下去后,执行层面的一些细节问题就暴露出来,比如缺乏对目标用户群体精准画像,或者推广渠道的选择过于单一。虽然最后项目也没有完全失败,但那种感觉就像是“开板”时就埋下了隐患,后续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艰难,效果也大打折扣。那次之后,我更是坚信,在“开板”之前,充分的内部沟通和共识的建立,是多么的必要。
还有一种情况,是“开板”之后,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市场需求突然转向,或者政策法规出现了调整。这个时候,我们可能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局面:项目已经“开板”了,但原来的目标和方向可能已经不再适宜。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坚持“开过的板”,还是果断止损,重新评估,就是一个非常考验决策者智慧的问题了。我也遇到过这种事,当时我们为了一个线上活动“开板”,投入了不少资源,结果活动还没正式启动,监管政策突然收紧,直接导致我们之前的方案无法实施。最后,我们不得不迅速调整策略,甚至改变活动形式,把原本的“开板”变成了一个“回炉再造”的过程。那次经历也让我明白,在“开板”之前,对外部环境的风险评估,尤其是那些可能快速变化的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总结下来,对“开板”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开始”这个动作上。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有前置准备、有过程监控、也需要后续复盘和调整的综合性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做得更稳健,取得更好的效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