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合”这个词,到底是怎么回事?

金融监管 (1) 8小时前

“巧合”这个词,到底是怎么回事?_https://wap.lxcailiao.com_金融监管_第1张

“巧合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这背后牵扯的东西比想象的要多。很多人觉得巧合就是random(随机)的事情碰巧发生了,没什么特别的。但在我们做事的圈子里,尤其是在做一些需要长期观察和判断的事情时,对“巧合”的理解,甚至可以说直接影响了你的判断方向。

区分“巧合”与“必然”

首先得说,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巧合”,其实不是真的那么巧。这很大程度上源于我们的大脑喜欢找规律。举个例子,我之前在做用户行为分析的时候,发现有段时间,某个特定时间段内,访问我们website的用户,特别是来自某个地区的,他们对某个新功能的点击率异常高。第一眼看过去,这简直是巧合得不能再巧了,几乎同步。我们当时还特意去查了那个时间段有没有什么大的社会事件或者新闻发生,想着是不是有什么contact。

但后来仔细梳理了一系列数据,以及结合用户画像,我们发现,那段时间我们刚好在一个合作媒体上投放了一个针对那个地区用户的精准广告,而那个广告的内容,恰好就强调了那个新功能。所以,这次“巧合”的背后,其实是精准投放和用户兴趣点的高度契合,是一种“可解释的现象”,而不是纯粹的随机叠加。

真正意义上的巧合是什么意思,我觉得更多的是指那些在你现有认知体系和数据支撑下,难以找到明确因果关系,但又确实同时发生的事件。比如,你刚想打个tel给一个老朋友,结果tel铃响了,是那个朋友打来的。这种感觉,更接近大多数人理解的“巧合”。

区分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在做决策的时候。如果你把“可解释的现象”当成了“巧合”,然后就放任不管,可能会错过很多优化和改进的机会。反之,如果把真正的“巧合”看得太重,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那也很容易陷入“宿命论”,失去主动性。

“巧合”中的模式识别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巧合”在某些时候的存在。特别是在信息量非常庞大的情况下,即使是低概率事件,也可能因为基数足够大而显得频繁。这就像买caipiao,单张caipiao中头奖的概率极低,但当有几千万甚至上亿人买caipiao时,总会有人中。这时候,你不能说中奖者和“caipiao”之间是纯粹的巧合,更应该理解为统计学上的必然。

在我看来,一个有经验的从业者,应该在观察到所谓的“巧合”时,先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不是立刻下结论说“这是巧合”,而是问自己:“我有没有可能漏掉了什么重要的信息?有没有什么我还没考虑到的因素?” 这种反思,往往能帮助我们从表面的“巧合”中,挖出更深层次的规律。

记得有一次,我们发现好几个用户在完成某个复杂的操作后,紧接着就遇到了一个bug。当时团队里有人就说,“可能是运气不好,正好碰上了”。但我们没有停止,而是仔细分析了所有路径,最终发现,是那个复杂操作的某个特定分支,导致了后续某个系统模块的状态异常,从而触发了bug。这个“巧合”的背后,其实是设计上的一个隐藏的缺陷,如果不是我们主动去追查,这个缺陷可能一直存在。

所以,巧合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你去深入挖掘的信号,而不是一个终点。它告诉你,你可能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系统或者这个过程。

“巧合”的风险评估

说到风险,就不得不提“幸存者偏差”。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巧合”,都是那些“活下来”的例子。那些因为所谓的“巧合”而导致负面结果的,可能早就被筛选掉了,我们根本无从知晓。

比如,做产品推广,你可能会看到一些非常成功的案例,它们的产品推广方式看起来非常“巧合”地抓住了某个热点,然后就爆火了。但你不知道的是,有多少类似的“巧合”尝试,最终都是石沉大海。如果一味地模仿那些“巧合”的成功案例,而忽略了它们背后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那才是真正的危险。

在我过往的经验里,也曾因为对“巧合”的错误解读而踩过坑。有一次,我们看到一个竞品的用户增长曲线,在某个时间点出现了一个非常陡峭的上升,看起来就像是一个“巧合”事件带来的爆发。我们当时就觉得,或许我们也可以尝试类似的“突袭式”打法。结果,我们投入了不少资源,但效果微乎其微。后来复盘才知道,那个竞品之所以能爆发,是因为它在那个时间点,恰好得到了一笔巨额融资,并且在一个非常大的流量平台进行了大规模的联合推广,我们看到的只是那个“巧合”的结果,而忽略了那个“必然”的驱动力。

因此,理解巧合是什么意思,也意味着我们要学会评估这种“巧合”的“可持续性”和“可复制性”。它是一个一次性的事件,还是一个可以规律化操作的模式?

“巧合”与数据驱动

现在大家都很强调数据驱动,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应用数据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以偏概全”。就像之前提到的,当我们看到一连串“巧合”发生时,第一反应不应该是“哇,巧合”,而是“我有没有足够的数据来支撑这个‘巧合’的背后逻辑?”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看到一两个特别突出的数据点,就轻易地将其归结为“巧合”。但如果进一步深入挖掘,你会发现,也许这只是一个小样本的偶然性,或者是数据采集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数据清洗和校验能力,也要有耐心去收集更全面的数据。

我曾经在一个项目中,遇到过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发现,用户的某个行为,好像是“巧合”地”跟着”我们推送的某个消息走的。起初,我们以为是消息的指引作用很强,就加大了消息推送的频率。结果,用户的活跃度反而下降了,甚至流失了一些用户。后来我们才意识到,用户的那种行为,并不是我们推送消息的直接结果,而是他们本来就有一个内在的需求,而我们推送的消息恰好“顺着”了这个需求,被他们解读成了“引导”。当这个需求被满足后,他们对我们推送消息的“敏感度”就自然降低了。

所以,巧合是什么意思,从数据角度来说,它可能是未被充分考虑的变量在起作用,也可能是统计学上的“噪音”。我们需要做的,是把这些“噪音”尽可能地识别出来,或者理解它们产生的机制,而不是简单地接受它们就是“巧合”。

对“巧合”的实践性理解

回到最初的问题,巧合是什么意思。在我的理解里,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词汇定义,而是一种对待现象的态度和方法。当你遇到一件事情,感觉它“巧合”得不可思议时,不妨把它看作一个“待解谜题”,而不是一个“神秘事件”。

去分析它:有没有可能是有我们不知道的因素在影响?有没有可能是某种概率的体现?有没有可能是我们自己观察的角度有问题?带着这些疑问去深入,你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有时候,这能帮助你发现隐藏的产品bug,有时候,能帮你找到新的用户增长点,有时候,甚至能让你对整个行业有更深刻的洞察。

最后想说,我们身处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事件都在不断发生。学会辨别哪些是“巧合”,哪些是“规律”,甚至哪些是“伪巧合”,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在实际工作中,都需要不断提升的一种能力。别让“巧合”成为你停止思考的理由,而应该让它成为你深入探索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