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北京上海哪个房价高?这问题啊,问出来总感觉有点“皇帝不急太监急”的意思。其实,这俩城市,哪个“更高”?得看你怎么比,怎么看。我在这行摸爬滚打这么久,深切体会到,数字背后藏着太多门道,不能简单一句“北京高”或者“上海高”就打发了。
咱们先说说数字。按普遍的二手房均价来看,很多时候北京的数字会显得更“硬气”一些,尤其是在核心区域。你想想,中关村、国贸那块儿,随便一套房,价格都得让你倒吸一口凉气。上海那边,陆家嘴、徐家汇当然也不便宜,但整体的“拉平”效应,有时候会让它看起来没北京那么夸张。
当然,这只是平均数。你要是较真,去看看北京非核心区,或者上海的某些特定区域,比如近郊或者一些规划中的新城,价格可能就没那么惊人。反过来,上海的一些老洋房、老别墅,那价格也是天价,跟北京的天价学区房有得一拼。
而且,咱们得区分一手房和二手房。新房市场受限购、限价政策影响会比较大,有时候会显得“虚高”或者“被压制”。二手房市场更能反映真实的市场供需和价值判断。我记得前两年,上海有个楼盘,开盘价被政府指导得死死的,但一到二手房市场,价格立刻就涨上去了,这中间的差价,就是市场真实的“预期”和“判断”。
价格高低,不光是钱的问题,更是“价值”的问题。北京的房价,很多时候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这些光环加持的。学区房的溢价,那是真的高到离谱,为了一个户口,一套房子的价格能翻个倍都有可能。这种“刚需”或者说“硬需求”带来的支撑,是上海很多区域难以比拟的。
上海呢,强的是它的“经济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国际化大都市的魅力。外籍人士的buy力,国际资本的流入,对某些区域的价格推升作用非常明显。比如,外滩、新天地那边的房子,卖的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和国际化的生活方式,价格早就超越了纯粹的居住功能。
我有个客户,当年为了孩子教育,在北京海淀花了大价钱买了个老破小,就为了那一个户口。他跟我说,这钱花得值,因为教育资源在那儿。后来他考虑换到上海,想在徐汇买个类似的,但人家说,上海的教育资源也很好,但这种“拼了命也要”的氛围,好像没北京那么浓厚。这其实就说明了,价格背后,承载的“价值”不一样。
两地政府的调控政策,对房价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北京一直以来都强调“首都”的非商品化属性,所以在住宅用地的供应、新房的价格指导上,都会更“严谨”一些。上海则更侧重于国际化和市场化,虽然也有严格的调控,但整体上给市场的反应空间会稍大一些。
记得有一次,北京出台了一个特别严厉的限购政策,当时不少人跑来问我,是不是房价要跌了。我当时就觉得,想跌?没那么容易。因为北京的“硬需求”还在,只要有核心资源,价格就有支撑。反倒是上海,政策一收紧,市场情绪受到的影响会更直接一些,价格波动可能也更大。
举个例子,前几年有个政策,是针对高端人才购房的,上海在这方面就显得更积极一些,希望能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北京这边,可能更侧重于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两种导向,最终都会体现在房价的结构上。
从投资角度看,北京和上海的逻辑也有所不同。北京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稀缺性,特别是核心区域的稀缺性。一旦拥有,那种保值增值的确定性,会比其他城市高很多。但同时,也意味着进入门槛极高,大部分人很难企及。
上海的优势则在于它的国际化和经济活力。它的价格弹性更大,你可能花差不多的钱,在上海能买到更好的居住品质,或者更优越的地理位置,虽然不一定是绝对核心。而且,上海的租赁市场也非常活跃,无论是自住还是出租,都有不错的选择。
我有个朋友,是做私募的,他当时就在琢磨,到底是投北京还是上海。他最后选择上海,理由是上海的租赁回报率更高,而且他觉得上海的城市发展潜力更大,更具国际化视野。当然,他也有北京的资产,不过那是用来“保底”的,上海的资产则是用来“增值”的。
抛开价格,咱们再聊聊居住体验。北京的优点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医疗资源。你在北京生活,总能感受到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也能享受到顶级的公共服务。但同时,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也是绕不开的痛。
上海的优势在于它的便利性、国际化和精细化管理。城市的规划更合理,公共交通系统更发达,城市生活也更“精致”。咖啡馆、画廊、剧院,随处可见。但有时候,也会觉得少了那么点“人情味”,商业化气息太浓。
我有个大学同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后来觉得有点不适应,搬去了北京。他跟我说,上海虽然好,但感觉太“冷漠”了,邻里之间很少走动。而北京的社区氛围,虽然也分区域,但整体上会更有人情味一些。当然,这只是他个人的感受,不同人有不同的偏好。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北京上海哪个房价高?”我还是那句话,得看你怎么定义“高”。如果只看个别区域的绝对值,北京某些地方可能更高。但如果从整体的居住成本、生活便利度、城市发展潜力来综合考量,两者的“高”有不同的内涵。
作为业内人士,我们更倾向于理解每一块土地背后的价值支撑和市场逻辑。北京的“高”,更多源于其政治、文化、教育的稀缺性;上海的“高”,则更多源于其经济、金融、国际化的引领性。哪个更“高”,取决于你最看重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