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影视投资:从门外汉到局内人的几点碎碎念

财务管理 (2) 6小时前

如何做影视投资:从门外汉到局内人的几点碎碎念_https://wap.lxcailiao.com_财务管理_第1张

一听到“如何做影视投资”,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可能是几十亿的制作成本,明星云集的首映礼,或者一夜暴富的神话。但说实话,这行当没那么光鲜,也没那么遥不可及。它更像是在一片汪洋大海里找航线,需要经验,更需要一点运气,还有,不能光听故事,得看数据。

别把“情怀”当成投资的唯一筹码

刚入行的时候,我也是一样,觉得能投一部“有深度”、“有艺术价值”的片子,那绝对是人生一大乐事。看着导演滔滔不绝地讲他的创作理念,讲那个年代的风土人情,讲人性最深处的挣扎……听着是挺激动人心的。很多时候,尤其是一些初创团队,他们可能真的很热爱电影,但这种热爱,并不等同于商业上的成功。我见过不少剧本,写得感人肺腑,导演才华横溢,但拍出来就是没人看,或者票房只能勉强回本。所以,情怀很重要,但它不能是唯一的理由。

很多时候,所谓的“有深度”并不一定意味着“有市场”。我们要搞清楚,我们是做投资,目的是在承担风险的同时,追求回报。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两者往往是需要平衡的。当然,我不是说要投那些纯粹的“快餐式”娱乐片,只是说,在看待项目的时候,不能只沉浸在故事的感染力里,得跳出来,看看这个故事有没有潜在的观众群,有没有卖点。

后来慢慢懂了,投资一部电影,就像是投资一个有前景的初创公司。你需要考察它的团队,它的产品(电影本身),它的市场定位,还有它的盈利模式。情怀可以打动观众,但数据和商业模式才能让投资人安心。

洞察市场:风向标比故事更重要

说实话,电影市场变化太快了。前几年你可能觉得某种题材特别火,比如仙侠、科幻,但风头一过,再投可能就没人买了。我个人不太迷信“风口”,但我会关注市场的趋势。什么类型的电影正在被观众接受,什么类型的电影开始出现疲态,这背后有没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和积累。

举个例子,前几年喜剧片市场确实很热闹,大家看过瘾了。但你看现在,一些所谓的“开心麻花”式的喜剧,观众好像也有点审美疲劳了。反而是那些更接地气,能引起共鸣的现实题材,或者有新意、有创意的类型片,反而更容易出彩。这并非偶然,而是观众口味在升级,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段子和笑料,更希望能在电影里找到情感的寄托,或者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

所以,在你接触到具体项目之前,多看看市场报告,了解一下最近哪些电影卖得好,为什么卖得好。是宣发做得到位?还是演员号召力强?亦或是故事触动了观众的神经?这些信息,对于判断一个项目的潜在风险和回报,至关重要。

从“出品方”到“联合出品方”:门槛与选择

很多人以为,要做影视投资,就得自己去拍一部电影,成为“出品方”。其实不然,现在更多的机会在于成为“联合出品方”。这意味着你不需要从零开始,从剧本开发、演员选角、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到宣传发行,所有环节你都参与,这需要巨大的精力和专业知识,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来说,难度很高。

成为联合出品方,通常是参与到已经成型的项目当中。比如,某个成熟的影视公司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前期工作,但需要资金来支持后期制作或者宣传发行,这时候你就可以以联合出品人的身份进来。好处是,风险相对较低,项目已经有了基础,你更容易看到它成型的样子。坏处是,话语权可能没那么大,收益的分配也要看具体的协议。

选择哪个层级的参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资金量、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你对项目的把控程度。刚开始,不妨从一些已经有成功案例的公司入手,看看他们发行的一些联合出品项目,多了解一下他们的合作模式。

风险评估:不止看剧本,更要看人,看钱

影视投资,说到底是一项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我经常跟人说,风险评估,至少得看三样东西:人、钱、还有那个“故事”。

“人”,指的是团队。导演、编剧、制片人,他们过去的履历如何?有没有成功的作品?有没有稳定的合作班底?一个有经验、有口碑的团队,能大大降低项目的风险。即使是第一次当导演,如果他有扎实的功底,有清晰的表达,并且有靠谱的制片人带,也值得考虑。但如果是一个完全新人,而且团队看起来松散,那就得格外谨慎。

“钱”,指的是资金链。一部电影的制作,从开机到上映,中间环节很多,每一步都需要钱。如果项目在拍摄过程中,资金链断裂,那这部电影可能就胎死腹中了,你的投资也就打了水漂。所以,要了解项目的融资结构,钱是怎么进来的,是不是足够支撑到电影上映。最好能有第三方机构的资金托管,或者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

“故事”上面已经说过了,既要有市场潜力,也要有执行的可能性。有时候,剧本写得很好,但故事结构过于复杂,或者对特效、场景要求太高,如果制作团队的预算和技术达不到,拍出来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们曾经投过一个项目,剧本确实不错,讲的是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里面有很多复杂的机关和场景。导演非常有想法,但当时制片人给的预算,连搭建那些机关的钱都不够。结果电影拍出来,那些机关做得非常粗糙,完全没有达到宣传的效果,观众看了觉得很假,口碑反而受到了影响。

合同是底线:细节决定成败

这一点,是血泪史。接触过太多因为合同细节不清楚,导致后期纠纷的案例了。影视投资的合同,往往非常复杂,涉及到投资比例、收益分配、署名权、宣发权、甚至紧急情况下的退出机制等等。千万不能想当然,觉得都是“业内”,或者凭着和对方的关系就掉以轻心。

我最怕看到的就是那种“口头承诺”或者“非正式文件”的协议。一旦出了问题,你很难追究。所以,每一项条款,都要看清楚,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问,一定要找专业的律师来审阅。尤其要注意关于“保底”和“分账”的约定,这两个直接关系到你的收益。

很多时候,你会遇到一些“对赌协议”,比如约定如果电影票房达到某个数字,你就能拿到多少多少的回报,如果没达到,可能就需要追加投资,或者由出品方回购你的份额。这种协议,表面上看很有吸引力,但里面的条款陷阱也很多,得仔细权衡。

我记得有个朋友,投了一个电视剧,对方承诺如果电视剧在某个卫视黄金档播出,并且收视率超过某个点,就会有额外的分红。结果电视剧播出后,收视率虽然不差,但因为播出平台的问题,最终并没有达到合同里约定的“黄金档”标准,朋友的这部分额外收益就落空了,而且因为合同写得不够严谨,对方也根本不承认。

渠道与人脉:不是万能,但很重要

说到底,影视投资也是一个“人情社会”,人脉和渠道,确实能帮你接触到更多优质的项目。一些好的项目,可能根本就不会公开对外招募投资。它们通常是通过圈内人士的推荐,或者直接找有过合作的投资方。所以,多认识一些制片人、发行方、或者其他投资人,多参加一些行业内的交流活动,这都是建立你信息渠道的重要方式。

当然,人脉不是万能的,你不能指望有人因为“哥们义气”就让你赚大钱。最终还是要回归到项目的本身。但拥有良好的人脉,能让你在第一时间了解到一些潜在的机会,并且在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能有人给你提供建议,甚至帮你协调资源。

不过,也要警惕那些打着“人脉”旗号,实则割韭菜的项目。有些骗子会利用大家渴望接触优质项目的心态,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内部名额”或者“内部认购”,一旦你交钱,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无论对方关系多铁,或者承诺多诱人,都要保持一份警惕,多方求证。

我有个认识多年的制片朋友,他自己也在一家比较知名的影视公司任职。有一次,他给我推荐了一个他主导的网剧项目,说投资门槛不高,而且他们公司很有信心。通过他,我能直接看到项目的剧本、卡司安排,甚至初步的剪辑样片。这种直接的沟通,比看任何招商材料都来得实在。当然,最终我还是和他一起,对项目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评估,才决定是否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