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问,明明感觉市场挺活跃的,大家讨论得也挺热烈,但自己就是抓不住那些“热点”,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这事儿挺让人挠头的,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好像热点就像一阵风,吹过去了,你还不知道它来过。
说实话,我刚入行那会儿,也经常是“两眼一抹黑”。那时候感觉信息渠道没现在这么泛滥,稍微关注几个行业公众号、论坛,基本就能摸到一些脉络。现在呢?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小红书、知乎、B站……再加上各种垂直领域的内容平台,信息量简直是指数级增长。你想想,每天涌过来的信息有多少?如果没有任何有效的过滤机制,脑袋早就炸了。所以,发现不了热点,首要原因很可能是你被海量信息淹没了,根本没能力去辨别什么是“热”。
就像你站在一个嘈杂的市场里,每个人都在喊,你要想听清楚一个特定商贩在说什么,那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所谓“热点”,其实是别人已经帮你筛选、加工过的了。我们自己去第一线捕捉,就像要在那喧嚣的市场里,从无数的叫卖声中,准确找到那个今天刚到的稀罕货的声音。
这里面涉及到心理学上的“认知偏差”和“信息茧房”。你更容易注意到那些和你已有认知相似的信息,而那些真正可能成为热点、但和你现有认知有一定距离的,反而容易被忽略。这就像一台机器,你给它的指令不够明确,它能返回给你的,就只是一些它认为“正常”的输出。
另一个关键问题,是观察角度太单一,或者根本就没有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很多人关注热点,习惯性地只盯着几个主流平台,或者只看自己常去的社群。这就好比你只盯着自家门口的路,却不去看看更远的地方发生了什么。热点的发酵往往是多平台、多渠道、甚至跨圈层传播的。
我之前带过一个小团队,他们就特别喜欢扎堆在某个垂直论坛里讨论。结果,当一个新兴的玩法在另一个平台突然火起来时,他们还在原地打转,讨论的是一些早已过时的东西。我当时就跟他们说,你不能只看“大家在说什么”,更要看“大家为什么会这么说”,以及“在哪些地方大家开始这么说了”。这中间的差别,就是你有没有在主动地去构建一个信息雷达,而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
举个例子,当年某个视频平台的某个挑战赛突然火了,很多人都跟着拍。但一些敏锐的人,他们不光是看到视频,还会去分析这个挑战的起源、参与者的画像、传播的路径,甚至它背后有没有某个品牌在推动。他们关注的,是“热点”的“生长逻辑”,而不是“热点”本身。这种观察角度,需要你去主动构建,而不是等着热点自己撞到你怀里。
“势”这个词,听起来有点虚,但实际操作中非常重要。热点不是凭空出现的,它往往是现有社会情绪、技术发展、用户需求等多种因素汇聚到一定程度后,才突然爆发出来的。你如果只看到表面的现象,而忽略了背后的驱动力,那自然很难预判和发现热点。
我记得有个时期,大家都在讨论“焦虑”。从职场焦虑到育儿焦虑,再到消费焦虑,这种情绪蔓延得非常厉害。当时,一些人只是觉得“大家好像都很累”,但有人就开始深入研究,这种焦虑的根源是什么?有哪些细分领域受到了影响?有没有新的产品或服务能缓解这种焦虑?结果,就催生了一系列围绕“减压”、“放松”、“高效”等概念的产品和服务。这就是抓住了“情绪势”。
再比如,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你不能只看到ChatGPT能写文章、能聊天,你更要思考,它会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流程?会对哪些行业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哪些新的工具或服务会因此诞生?这些思考,才是发现下一个“技术势”的关键。
热点的形成,往往有一个“种子”阶段。可能是某个小众社群里的一次讨论,某个小网红的一次尝试,甚至是某个产品的一个微小迭代。但很多人,习惯性地只关注那些已经声量很大的平台和人物。这种“马太效应”让你很难在早期发现那些潜在的热点。
我曾花了不少时间去关注一些非常小众但活跃的社群,比如一些独立设计师论坛,或者某个新兴技术爱好者的聚集地。虽然那里信息量不大,但很多新趋势的苗头,往往最先在那里冒出来。比如,当年某个设计软件的一个新功能,就是在一个非常小的设计者社群里被反复讨论,然后才慢慢扩散开来。如果你不去这些“低洼地带”挖掘,就很容易错过那些“第一波”的信号。
而且,一旦一个事物开始变得“热”,它就会吸引更多的关注和资源,形成“滚雪球”效应。你在后期加入,往往只能是追随者,很难成为引领者。所以,发现热点的关键,很多时候在于能不能在它“火”之前,就捕捉到那些细微的、不被大众注意的“种子”。
最后,我想说,发现热点不是一个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个持续学习和优化的过程。你需要不断地去尝试,去观察,去复盘。你今天觉得抓住了某个热点,但明天它可能就过时了。所以,最根本的,是建立一套自己的“信息雷达”,并不断地去校准和升级它。
我自己的做法是,每天会花一定时间浏览不同类型的信息源,比如行业报告、数据分析、用户评论、甚至是一些看似不相关的“闲聊”。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异常”的信息,比如突然爆发的讨论,或者某个概念的意外关联。然后,我会尝试去分析这些“异常”背后的逻辑。同时,我会记录下我看到的、我分析的,时不时地回顾和总结,看看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判断是准确的,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有时候,也会有判断失误的时候。比如,我曾经以为某个新兴的技术会迅速普及,结果市场反馈平平。这时候,我不会觉得是“失败”,而是会去分析,为什么我的判断是错的?是技术本身有问题,还是市场接受度不高,或者传播方式不对?这些反思,都是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这个市场,也更精准地感知到“势”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