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产量,或者说,直接把卖农产品的钱数清楚。但这其实是个误区,光靠“种多少卖多少”的简单加法,效率太低,抗风险能力也差。真正要做的是,怎么让农民从“卖粮食”变成“卖品牌”,从“靠天吃饭”变成“靠智慧吃饭”。
大家都在说要搞品牌,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好多地方,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到了市面上,就是最普通的“大白菜”、“土鸡蛋”。消费者凭什么多给你钱?
我觉得,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搞精深加工。比如,同样的番茄,直接卖鲜果,价格肯定不高。但如果把它变成番茄酱、番茄干、番茄汁,甚至提取番茄红素,那附加值就能翻好几番。我们之前在某个地方,看到一些小作坊,用当地特产的桃子,做成了桃脯、桃罐头,还有一些风味独特的桃子酒。虽然规模不大,但价格比鲜桃高出不少,而且销路也不错。这背后的逻辑,就是“化零为整,变低价为高价”。
别小看包装。现在消费者买东西,很多时候是被包装和背后的故事吸引的。你看市面上那些卖得好的水果、茶叶,包装设计都很精美,有的还会附带一段关于这个地方、这个人、这片土地的故事。这就把农产品从简单的商品,变成了一种带有文化符号、情感寄托的东西。我们接触过的一些合作社,会给自家的大米起名字,比如“XX山泉米”,还印上“无公害”、“绿色食品”等认证标识,并且在包装上印上农户的名字和种植经验,让消费者觉得放心,觉得这是有人情味的。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利用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优势,搞错季销售。比如,当北方大部分地区都不产西红柿的时候,你那里却能供应,那价格自然就上去了。另外,培育和推广一些地方特色品种,这些品种可能有独特的风味、营养成分,或者适应性更强,但因为不大众化,所以价格也往往更高,而且一旦形成口碑,会吸引一批忠实消费者。
光有好产品还不够,怎么卖出去,怎么卖出好价钱,同样重要。传统的“公司+农户”模式,或者直接对接批发市场,中间环节太多,利润层层被摊薄。
现在电子商务发展这么快,我们不能再抱着老一套了。许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经在尝试通过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进行销售。比如,一些合作社建立了微信小程序,直接向消费者展示自家产品的生长过程、采摘视频,消费者下单后,可以直接从田间地头发货。这种模式,缩短了供应链,减少了中间商,农民拿到的钱也更多了。
我个人觉得,社群营销特别有潜力。你可以围绕某一类农产品,或者某个区域的农产品,建立一个粉丝社群。定期在社群里分享种植心得、美食做法,或者组织线下采摘体验活动。当社群成员对你、对你的产品产生信任后,他们就成了最忠实的客户。预售模式也是一个好办法,在农产品还没成熟的时候,就通过社群或者电商平台接受预定,这样可以提前锁定销售渠道,规避市场风险。有一次,我们看到一个做水果的合作社,在草莓季开始前,就通过社群预售了接近一半的产量,不仅回笼了资金,也减轻了销售压力。
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可以尝试和一些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合作,比如,为某个城市的星级酒店、连锁餐厅提供稳定的优质农产品供应。或者,和一些大型商超、生鲜电商平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他们成为你的销售渠道。关键是,你要让这些渠道看到你的产品优势,并且能够稳定、优质地供应。
农民增收,不光是卖农产品本身。把农业的生产场景、自然风光、农耕文化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也能带来可观的收入。
现在城市里很多年轻人,都想体验一下“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你可以开放一部分农田,让游客来体验采摘、插秧、收割的乐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结合当地特色,发展民宿经济,让游客住在农家,吃农家菜,享受乡村宁静。我们接触过的一个
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农耕文化和传统节庆,比如春节的年货、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以及各种农作物成熟时的庆典。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农业生产和销售中。比如,在秋收时节,举办丰收节,邀请游客来分享喜悦,品尝新粮。在传统节日,推出结合节日特色的农产品礼盒。这不仅能增加收入,还能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当然,如果一个地区有条件,可以尝试将特色农产品、农耕文化、乡村旅游等元素整合起来,打造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农业特色小镇。这样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更多资源和人才,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带动区域内农民的整体增收。
单打独斗,农民的议价能力很弱。尤其是在面对大型企业、大型超市的时候,很容易被压价。
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合作社可以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降低成本;可以统一农产品的生产标准,保证品质;可以统一品牌和销售,提升市场竞争力;还可以帮助农民对接市场信息,规避风险。我们要让合作社真正发挥出“合作”的作用,而不是流于形式。
除了合作社,也可以成立一些行业协会或产业联盟。这些组织可以在政策研究、市场信息共享、技术推广、品牌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和更坚实的后盾。
最后,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是提升农民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现在很多农民,尤其是年轻一代,已经不再满足于仅仅把地种好。
要加强对农民的农业技能培训,包括科学种植、病虫害防治、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等。现在有很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比如物联网、大数据在农业中的应用,如果农民能够掌握这些,就能大大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同时,更要加强对农民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能力的培训。让他们学会如何分析市场、如何制定营销策略、如何管理财务、如何运用电商平台等等。让他们从一个单纯的“种植户”,转变为一个懂技术、懂经营、懂市场的“农业经营者”。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实现可持续的增收。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